【換日線時事】北極熊和小孩,你會先救哪個?
換日線Crossing.2024年5月2日 14:00
Shutterstock

作者: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

邁入 2024 全球大選年,世界中各種動盪依舊持續著。不只宏觀的氣候變遷與經濟不景氣持續,各地區地緣政治不穩與小規模的衝突也頻繁發生。

而在從年初至今,眾多持續被大小衝突覆蓋的國際新聞版面中,有一系列的新聞,雖未引起台灣媒體太多關注、卻讓筆者格外關心,那就是年初時在歐洲遍地開花、所謂的「拖拉機革命 / 拖拉機抗爭」:

世界各國領袖去年底剛在杜拜參加完 COP28,風風光光的氣候變遷大會看似做出許多具體的承諾,但在另一邊的歐洲大陸,戰爭與通膨卻讓再也忍受不了的農民們「遍地起義」。農民們的抗爭從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到義大利等地隨處可見,他們紛紛開著農用牽引機(俗稱拖拉機)上高速公路,堵住大城市的重要聯外道路,企圖用這樣的方式,向當權者表達高度不滿。

而他們憤怒抗議的主軸之一,竟正是被許多人視為全球共識的「節能減碳、永續環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綠色新政」竟召來拖拉機圍城──歐洲農民的生存困境

眾所周知,極端氣候會影響農作收成,因此維護永續環境「理論上」與農牧業者的長期利益是一致的。然而任何牽涉到農業規範的氣候法案,卻也同樣對產業造成深刻、甚至更為立即的影響。

比起世界其他地區,歐洲的農民還算「小康」了,不過因為長期通膨加上烏俄戰爭,各類能源、化肥、運輸成本的上漲早讓他們吃不消,歐盟已行之有年、向來被視為國際永續標竿的「綠色新政」(Green Deal),因近期多項有關農產業的規定即將上路生效,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中規範了一定比例的強制休耕、農藥禁令、氮肥使用限制,甚至引入碳稅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法規,因而大幅拉高了農民們的生產成本。

為何「綠色新政」會影響農業政策、甚至影響農民生計?在這裡先幫各位讀者「科普」一下這個歐盟執委會於 2019 年推出的重要政策:它的目的在納入永續發展(SDGs)與人民福祉作為各歐盟會員國的公共政策核心,用以達成幾個極具野心的目標,包含 2030 年的總體碳排放量要比1990 年減少至少 50∼55%,同時到了 2050 年,歐盟不僅要達到淨零(Net Zero)排放,更要成為全球第一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大型經濟體。

其中,關於農牧業的部分,有許多項新的規定陸續施行,包括為維持地利恢復,強制(歐盟全境)4% 的農地輪流休耕,以及各種降低排放的要求,當中尤以各項控制甲烷排放的嚴格措施,最讓農業(氮肥)和畜牧業者(石化產業外甲烷排放量最大的產業)叫苦連天。

等等,不是控制「碳排」嗎?跟甲烷有什麼關係?這點在 COP 會議上其實已經被討論、強調過多次:所謂造成極端氣候的元兇「溫室氣體」中除了二氧化碳,甲烷也是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本身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大約是 200 年(亦即工業革命時期產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到現在都尚未散去);甲烷的生命週期則只有 8 年,雖說以存續期來講遠不及二氧化碳,但它對地球增溫的效應卻高得多。因此,無論歐盟或聯合國最新的氣候高峰會,都紛紛對限制甲烷排放祭出非常嚴厲的措施──畢竟要降低溫室氣體,排除甲烷確實是個立竿見影的辦法。

然而,也正因為歐盟和歐洲各國政府希望在永續政策上盡快產生成效,以達成每年宣示的「KPI」,紛紛採用對許多農牧業者而言過於激進的「改革措施」,再加上各項跨區自由貿易協定的陸續簽訂,已立即影響到農民們的既有權利。

簡言之,對許多西歐與南歐的小農戶來說,根本不用等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光是現階段要符合新規的生產過程就已經入不敷出,不少小農甚至需要長期仰賴政府補貼或低收入補助,才能養活一家子的人。

「先救我孩子、再救北極熊」

在歐盟各處遍地開花的圍城抗議行動中,有人高舉著「先救我孩子、再救北極熊」的標語,讓人陷入深思。

貧窮與相對剝奪感、生存危機感導致憤怒,而憤怒會讓人更關注眼前最直接的利益,而非那些可能還要幾十、上百年後才會發生的問題,這是人之常情。氣候危機與經濟發展都攸關人類的生存與社會的穩定,但前者產生的負面效應緩慢且長遠,而後者往往造成立即的影響(且能夠左右政局)。

當然,在環境與溫飽之間並非只能簡單粗暴的二選一,我們當然期待更成熟和創新的方式,可以去兼顧不同面相,為全球性的問題尋求解方。北極熊與孩童都不該餓死,但在資源有限、時間緊迫,該怎麼做才能顧及人類最大的共同利益?又或者,至少造成的犧牲最少?這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了。筆者 2021 年曾撰文分享當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複雜系統理論」,長年研究氣候變遷、更被視為用科學證實地球暖化模型先驅者之一的諾獎得主 Syukuro Manabe 曾言:「複雜的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的解方。」更提醒著眾人,世界是由無數複雜且極可能無序的系統所組成,要真的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必須深入了解問題成因、以及各個隱藏在表象之下的「變量」(variables)才行。

目前在歐洲出現的問題,若用最簡化的方式來說,其實不脱「環保」與「發展」之間的永恆兩難習題:一邊是氣候正義與多元物種的存亡,一邊是農糧安全與農民的生存危機。歐盟想做引領時代的綠色行動先行者,進步派領導人在各種大會上無不振臂疾呼,要人們「為後代子孫、全球共同命運著想」;但現實卻是歐洲在後疫情時代的復甦不如預期,加上戰爭與原物料短缺,人們(不只農民)在高通膨與高失業率下,要維持過往的生活品質越來越不容易。因而社會中不滿與憤怒的聲音也不斷升高──他們憤怒與抗議的對象,包括對這個在都會菁英階層中早就視為「普世價值」的永續議題。

動盪不安的氛圍持續籠罩的更不止歐洲,也擴散到北非,中南美,乃至亞太地區。

極右勢力趁勢崛起

當這股不安或不滿的情緒持續蔓延,更必然也早已影響了全球的政治局勢。

歷史告訴我們,當社會中最廣大的基層民眾高度不滿現況,或是宏觀的政策無法滿足多數人眼前正面臨的需求時,極端主義就很容易趁勢而起:法國「女版川普」瑪琳.勒朋近期再度頻頻活躍於媒體,根據當地媒體民調,她甚至獲得不少原本偏中立選民的支持;德國「另類選擇黨」則早在幾年前就因反移民反難民的議題,在不同的區議會和小城鎮選舉中攻城掠地;荷蘭更是在去年11 月由極右派自由黨(PVV)領袖 Geert Wilders 贏得大選,雖尚未組閣,但一向自由開放包容的荷蘭路線向右傾斜,為歐洲政壇投下不小的震撼。

不少政治經濟學家紛紛示警,現在的歐洲局勢與二戰前有多處相似之處,但願 21 世紀的我們不會重蹈覆轍。只不過一個越來越右傾的歐洲,以及即將在 6 月 9 日,歐盟 27 個成員國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若右翼或極右翼人士取得多數,「綠色新政」的推行只怕愈加受挫;更有學者擔心,未來若出現一個分崩離析的歐盟,無疑會助長更多提倡排外、反對國際合作,甚至含有種族主義思想的政治領袖,在各國興風作浪。

格蕾塔 vs. 普丁

回到氣候正義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坦白說我沒有答案,但在這裡不妨分享一個真實故事,來說明這個問題的複雜性:

來自瑞典的「環保少女」格蕾塔(Greta Thunberg),相信大家在大量媒體報導下,已不陌生。但今天要說的是她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隔空交鋒」。2019 年,當時格蕾塔剛進行完那知名的「UN 演說」後不久,她聲色俱厲的指責場內與會的各國領導人們,若不採取立即的氣候行動,就是對下一代人極不負責任的作法。言談間,更特別指名幾位國家領袖,包含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內,豈能容忍如此高的碳排放,卻又不願清楚的制定減排的政策、採用更環保永續的再生能源?

「這太不負責任了,作為大國不該如此,你們讓我們失望(You are failing us)!」格蕾塔憤怒地說道。

而這段後來被傳遍全球的言論,在 2019 年 10 月的俄羅斯舉辦、普丁也出席的一場國際能源論壇上,被主持人在全球媒體前拿來詢問普丁是否認同、並具體做出減碳承諾。不難想像,當時現場媒體全都立起鏡頭,希望能捕捉到普丁出現激烈反應或拒絕回答的「精彩畫面」。

出乎意料的,普丁只是淡淡回應道:「我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我不像其他在場來賓一樣對格蕾塔的發言充滿熱情,當然年輕人關注現實中包含環保在內的重大議題,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但沒有人告訴格蕾塔,今日世界是極為複雜且不斷變動的,好比在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當地人都希望能和瑞典人一樣富裕。但要怎麼辦到?要他們全都使用在非洲已被大量使用的太陽能嗎?有人解釋過這些新能源的成本嗎?這些(更環保的)新能源目前更適合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

「……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阻止他們(開發中國家人民)追求瑞典式的富足生活,你何不去告訴他們,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將會(為了快速採用再生能源)持續貧窮 20、30 年?」

「……總歸來說,我們還是支持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創新,只是我們必須更面對現實一點。」

(以上為節譯,現場版本請見下方 BBC 的新聞連結。有件頗值得觀察的事情是,即使到了烏俄戰爭爆發後,仍有不少來自英美的網友在影片下方留言表示:「在這件事情上,我贊同普丁。」或抨擊 BBC 下的標題「普丁批評格蕾塔」過於偏頗,認為他只是說出事實而已。)

當然,這裡舉這個例子,筆者並非認同普丁的觀點、更絕不是在推崇普丁個人,只不過他的言論,與此事件後續的輿論發展顯不如當初西方主流媒體所預料,卻確實點出了全球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與發展脈絡、甚至不同社會經濟階級之間,面對全球性議題提出解方的困難,與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的現實窘境。先餵飽人民,還是先對抗暖化?兩者之間就算不是零和遊戲,那第三條路徑又在哪裡?創新與科技是解方嗎?政策又該如何拿捏?

北極熊與飢餓的孩子,他們都需要被關注,但要兼顧彼此,又何其不容易?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先救北極熊還是先救我孩子?──歐洲「拖拉機革命」背後的兩難習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氣候變遷、假新聞、國際安全⋯⋯「討論」了這麼多,解方是什麼?何時要行動?

比爾蓋茲《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從消費者做起!4 個方法告訴市場,我們需要低碳方案

作者簡介:

Jack I.C. Huang,台北人,倫敦大學主修國際經濟與全球化管理,畢業後回到亞洲。先後任職於聯合國亞太投資貿易處(TID)與 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OICT),協助 fuel management 系統開發和支援維和部隊的運作,必要時得出差前往剛果、南蘇丹、索馬利亞與象牙海岸......。 足跡走遍世界 20 多國,曾旅居紐約、舊金山、首爾、北京、新加坡、歐洲等地。 喜歡接觸新事物,腦子裡總是有左派與右派的思想不停衝撞。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朱立倫 就職

黃國昌 守議場

院會 內閣 總辭

京華城案 非交辦

國會 改革

內閣 交接 陳建仁

太報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網
民視
未鬆口出席520就職大典 朱立倫:賴清德與民進黨團有展現任何善意?
準總統賴清德520將就任,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仍未鬆口是否出席就職大典,還在等賴「一個善意」。不過朱晚間被媒體問到是否有所決定時反問「你覺得到目前為止,賴清德與民進黨團有展現任何善意嗎?」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