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賴清德老家違建成選舉迷因 羅旺哲點關鍵致命傷:標準不一
中天新聞網.2023年12月19日 21:42

記者林保宏/綜合報導

選情進入倒數25天,國民黨「侯康配」民調持續看漲,反觀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深陷萬里老家違建爭議。媒體人羅旺哲直言,賴面對爭議標準不一,是重創選情的主因。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近日身陷萬里老家違建爭議。(資料照/中天新聞)

羅旺哲今(19)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賴清德變迷因!」目前幾份民調顯示示,民進黨領先優勢遞減,甚至在《聯合報》民調上,藍綠已經追平。最傷民進黨的是什麼?比起蔡英文8年執政缺失,短短1個月內,造成賴清德民調崩跌,可見違建爭議,是重創選情的主因。

尤其現在賴清德的萬里老家,已經變成「選舉迷因」,這就跟佛跳牆做到會爆炸,是不可能被民進黨允許的。但,這把火,還在燒,這才怪!畢竟過去在民進黨的選舉上,通常都是把別人變迷因,但沒想到這次換成賴清德自己成為迷因,而且最慘的是,還擺脫不掉。

若照民調來看,如果賴清德最後險勝,立委席次可能會受到自身風波影響,嚇跑一票中間選民、甚至中間偏綠的支持者,對民進黨「態度保留」,這才是最要命。今年的選舉,民進黨非常不像民進黨,過去不允許犯下任何錯誤,治軍嚴謹。但看這次賴清德,完全對違建議題,一路燒下去,看起來,完全沒有危機處理,就像個「政治實習生」一樣。這真的不可思議!

羅旺哲認為,賴清德身兼副總統和黨主席,也提名不少民主大聯盟的成員,但這些人對於違建議題卻未見出來辯論,足見對綠營候選人來說,就怕談了會傷了自己的選情。

相關KUSO文宣這兩天頻頻被網友製作轉發。(圖/政客爽臉書)

最後羅旺哲說,違建在台灣並不是啥大事,套一句玩笑話,台灣的違建,可能比合法的建築還要來得多,但從賴清德老家違建這件事,反應出的是,面對爭議的態度,以及綠營過去對別人的標準,現在身陷爭議時的反差。標準不一,這才是最傷的。

延伸閱讀
賴清德同框吳沛憶永義宮參香 走民主道路壯大台灣
影/賴清德批「侯康配」女力0!趙少康自嘲不可能變性:賴內閣女性閣員倒數第3
影/轟民進黨成天向大陸引戰 侯友宜台語罵「搔屁股」:要害死台灣人嗎?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李四川 謝國樑

連戰 婚宴

韓國瑜 中華民國

力挺 李四川

柯文哲 賭吞 曲棍球

鑽石 婚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太報
民視
李四川稱高雄人後悔罷韓 民進黨高雄市黨部反嗆「後悔一開始投錯人」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針對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今(25)日為基隆市長謝國樑站台時表示,「很多高雄市民後悔當初罷免韓國瑜」,民進黨高雄市黨部主委黃文益、高雄市議員邱俊憲接連反擊,表示高雄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