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閃抗議、紮營示威 美校園挺巴學潮持續
公視新聞網.2024年5月10日 20:39

公視國際記者張瀚報導,「美國大學校園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抗議行動,已經進入第3個星期,儘管有些學校採取強硬的措施,但你可以看到記者身後,目前一些校園裡的紮營抗議行動仍在持續進行。」

這裏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天色漸黑,來響應露宿抗議的人群不減反增。相較於少數學校強力驅散示威引發報導和矚目,其實全美更多大學是以柔性方式回應學生訴求。

爾灣加大抗議學生Sarah Khalil表示,「我們經由談判從學校獲得一份提議,我們也已就學校提議做出回應,現在學校正在考慮,接下來怎麼處理我們的要求,因為我們已經清楚表達我們不會離開,如果訴求未能達成。」

美國學生以Divestment為名,也就是要求校方基金撤出與抗議對象生意往來公司的運動,可上推到1960到80年代反南非種族隔離學運,當時取得不錯成績。

只是這次以巴勒斯坦正義學聯為核心發起的全美學運,在校園獲得響應同時,也在美國社會引發反猶的擔憂與美國猶太裔社區強烈不安全感。

公視國際記者張瀚報導,「儘管在過去幾天,我們看到許多學校是成功驅散在校內紮營的學生,但這不意味挺巴勒斯坦的示威抗議將很快結束,因為學生現在採取不定時不定點的快閃示威方式,另外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也為示威抗議提供絕佳的表述空間。」

兩黨出線總統參選人仍舊支持以色列,不過聯邦參眾議員到州級參選人,特別是地方選舉候選人,都必須面對選區裏頭的反戰聲音。

在露宿抗議區看到推滿物資,有些學生抓著手提電腦趕功課。

爾灣加大抗議學生Esperanza Garcia對於達到抗議目標仍舊樂觀,「這其實並不好玩、這其實感覺並不好,像是沒有住所或是什麼都沒有。我還是對達到訴求有信心,如果我不認為有可能達成,我不會來這,那豈不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

只是美國社會要為此付出多大代價,仍有待觀察。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快閃抗議、紮營示威 美校園挺巴學潮持續
快閃抗議、紮營示威 美校園挺巴學潮持續
美國哥大學運餘波盪漾 眾院通過反猶太法案引爭議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發表 演說

國會 改革 法案

演說 兩岸

守護 台灣

重啟 兩岸

賴清德 發表 演說

TVBS新聞網
新頭殼
民報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兩岸關係更糟? 賴演說稱「互不隸屬」 外媒BBC:上任沒有蜜月期
總統賴清德520宣誓就職,包括美國CNN、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英國衛報、BBC等歐美媒體都大篇幅報導,其中外媒最關注的就是兩岸關係發展。不過外媒普遍不看好兩岸未來有對話基礎,認為賴清德將延續蔡英文的外交路線,甚至預言,大陸將加大軍事和貿易壓力,打壓賴清德聲望。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