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催票/6張圖看懂18歲公民權
今日新聞NOWnews.2022年11月24日 15:34

▲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將於11月26日登場。(圖/NOWnews今日新聞)

九合一大選將於11月26日登場,同天也會進行「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公投,不過18歲公民權是什麼?正方反方意見為何?修憲複決、公民投票有何不同?《NOWnews今日新聞》製作6張圖表,帶您一次看懂18歲公民權修憲案。

▲修憲複決公投通過後,18歲青年就能享有投票權。(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修憲複決公投通過後,18歲青年就能享有投票權。(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18歲公民權」修憲案,將決定年滿18歲青年,能否擁有投票給候選人、參與修憲複決、罷免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及參選例如立委、議員、里長等地方公職人員權利,不過總統、縣市首長、鄉鎮市首長等法律別有規定者則不變。

▲修憲的最後關卡為公民複決。(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修憲的最後關卡為公民複決。(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修憲流程首先要先經過四分之一席次立委(29席)連署提案,立法院就會成立修憲委員會審查,之後再由立法院院會討論,需要四分之三立委(85席)出席,並且要由出席立委的四分之三通過憲法修正案,再公告半年後,最終關卡便是公民複決。

▲公民投票投票年齡須為18歲,公民複決投票年齡則為20歲。(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公民投票投票年齡須為18歲,公民複決投票年齡則為20歲。(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公民投票」和「公民複決」,各自法源依據不同,因此投票年齡、門檻各有差別,「公民投票」法源為《公民投票法》、「公民複決」則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公民投票投票年齡為18歲,公民複決投票年齡則為20歲;通過門檻則分別為「有效同意票數需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需有效同意票超過選舉人總額的一半才通過」。

▲反對意見認為,下修選舉權被視為是「政治操作」。(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反對意見認為,下修選舉權被視為是「政治操作」。(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正方意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項,「落實世代正義」方面,台灣未來即將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趨勢,青年較以往必須承擔更多義務與責任;「民主國家普遍採行」方面,由於民主國家普遍選舉權行使年齡均為18歲,正方認為台灣也應跟上國際潮流,擴大國民政治參與;最後「完善青年權利與義務」方面,由於2023年起《民法》成年年齡將下修至18歲,18歲也應負刑事責任、行政罰責任的完全責任,因此有必要將選舉權行使年齡下修為18歲,完善其權利與義務。

反對意見則認為,18歲青年容易人云亦云,對政治事務不熟悉、不關心政治事務,會在投票時做出不正確的選擇,也由於18、19歲大多為高三升大一階段,反對者認為這些青年沒有社會歷練,無法對政治人物做出正確判斷,此外,由於民進黨支持者年齡較年輕,因此下修選舉權也常被認為是「政治操作」。

▲18歲公民權修憲門檻為962萬同意票。(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18歲公民權修憲門檻為962萬同意票。(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針對公民複決的超高門檻,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的半數,中選會22日發布最新精算公告,至少要有962萬以上的人投下同意票,修憲案才會通過。

然而,前總統馬英九於2008年大選獲得765萬票,當時就被稱為是「馬英九障礙」,當年度投票率更高達76.33%,2020年大選總統蔡英文再度打破紀錄,當年度以74.9%投票率,獲得史上最高票817萬多票,不過都沒有任何一次選舉超過962萬票紀錄。

▲投票當天採「領、領、投」程序進行。(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投票當天採「領、領、投」程序進行。(圖/實習記者林怡昕製)

九合一大選將於11月26日上午8點至下午4點舉行,投票當天需攜帶國民身分證、印章、投票通知單,投票程序採「領、領、投」程序進行,選舉人需先至領取選舉票,再領取公投票,接著圈選選舉票與公投票,最後分別將選舉票與公投票投入票匭,開票程序會先辦理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選舉票開票,再辦理公投票開票。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修憲催票/民間團體有信心 18歲公民權最後催票策略曝光
修憲催票/叫好不叫座?18歲公民權修憲案闖關有危機
修憲催票/誰打假球?支持度落差大 學者批各黨都沒用心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海峽 論壇

兩岸 連署

國會 改革 台南

立院 電梯

台南 謝龍介

國會 改革

台視新聞網
中天新聞網
太報
民視
海峽論壇廈門登場 王滬寧:台灣自古屬於中國
第16屆海峽論壇今(15)天在福建廈門登場,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開幕式,堅定表態「台灣自古就屬於中國」,統戰意圖明顯。率團參加的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高喊「道地台灣人,也能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回應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