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台南建城400年(17)那些年在台南,有人用電影票換選票
民報.2024年5月23日 13:40

台南市議會議長選舉疑似賄選案,議長雖被起訴,但一審法官卻判一票人等無罪,理由是「換票」而不是「買票」,歷史果然會重演,在60餘年前的台南,就有人選舉時,以電影票換選票。

戰後,日本人淨身遣返,留在台灣的財產,古玩、衣服、用品等動產擺地攤,向台灣人換可吃的糧米食物,房屋這樣的不動產,能賣就賤賣,不能賣的送給台灣人夥計,來不及處理的,被國民黨派來的接收委員(有人稱為「劫收委員」),先圈地給自己,剩下再列冊歸公;當時台南有位幸運兒,日本老闆把安南區的大遍魚塭,和市區近運河盲段的兩家電影院送給他,頓時從小夥計,搖身一變成員外。

當時歷經228事件後,社會一片肅殺,國民黨為收攬人心就開辦選舉,經由入黨、提名、配票或作票、買票而當選後,將一些有錢商人或仕紳納入黨國體制,以鞏固國民黨政權;台南真正的有錢人是很低調的,而且刻意和國民黨保持距離,但一些暴發戶的商人卻想經由選舉而攀附當權者,經由參選、買票、當選,取得議員名號後就海闊天空,先「以錢換權」,然後再「以權固錢」,或是「以權賺錢」。

的確很多台灣人一有錢就「嬈尻川」(屁股癢),沈不住氣,想選舉當議員,這位新科員外就是其中的一位,剛開始他落選,但找不出原因(套用當代話語,會說是「自己努力不夠」);有一天他去巡視魚塭,看到夥計餵魚,魚飼料一撒,虱目魚蜂擁而至,他和牛頓在樹下被掉下來的蘋果打到一樣,頓悟!選民如同虱目魚,好處一撒,選票就會蓋給你。

於是,「頓悟」的他開始就送自家電影院的招待劵,不劃日期與場次,只要不客滿,隨時可看;電影是沒有庫存的商品,這一場有座位沒賣掉,也不能累積到下一場來賣,所以送自家電影院的招待劵無傷,不會賠錢,而且早年沒有電視,也無KTV,晚上唯一的娛樂就是到廟口看歌仔戲或布袋戲,看電影是要花錢的,屬高價的娛樂,也是高尚的社交活動,所以送電影票很受歡迎,果然這位員外當選了議員。

但幾次下來,電視開播了,電影票不稀奇,於是電影票之外再加送味素,所謂味素就是烹飪調味用的味精,在早年是高級品,味素不是自己做的,要花錢買;後來選民胃口養大,也不要味素了,就改送現金,每次選舉就白花花的銀子往外送,選了幾次,魚塭賣了,電影院也賣了,沒有錢,國民黨再也不提名了,畢竟早年國民黨縣市黨部主委的提名準則,就是「提前(錢)來見」,員外花自己的錢,幫別人「鞏固政權」,到頭來果然是一場空。

台灣選舉不是國民黨帶來的,也不是日本政府或天皇「恩賜」的,而是林獻堂等先賢出錢出力爭取來的,沒錯,民主不會天上自己掉下來,要靠自己的拚搏。

日治時代,大正10年(1921年)台灣士紳林獻堂等展開「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查權的議會,賦予自治權利。歷經14年、15次赴東京請願,日本政府屢以違反「內地延長主義」精神而拒絕;昭和10年(1935年)4月1日總督府終於公佈「台灣自治律」,將議員的半數名額開放民選,台灣當時行政區域劃分為5州、7市、34街、323庄,根據公民數再計算議員名額。自治律主要內容為(一)州設州會,市設市會,街庄為協議會,州市會為決議機關,街庄會為諮詢機關;州、市、街、庄住民具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二)市會議員、街庄協議員半數官派、半數民選,州會議員半數由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間接選舉產生;(三)州知事、市尹及街庄長仍為官派。

台灣人雖有選舉權,但仍訂有資格限制,「獨立生計,年滿25歲以上,設籍滿6個月,並年納五圓以上稅額之男子始擁有投票權」,此外登記選民還需經警察派出所証明為「良民」,除上述的法律必要條件外,還有一項充分條件,就是選民還得識字,因為選票不是圈選的,而是要選民用日文片假名寫出候選人的姓名,因此候選人得忙著教選民寫自己的名字。在此限制下,日本人雖然人少,但登記為合格選民的,卻遠超過台灣人。

台灣第一次選舉《第一屆市議會員、街庄協議會員選舉》在該年11月22日舉行,投票率高達96.7﹪,是往後選舉不可能超越的數字;此次選舉可使用之運動方式(即選舉活動)包括家庭訪問、政見發表會、印發傳單及標語等,日治時代的選舉,台籍候選人都是知識份子,以服務桑梓或向日本帝國「嗆聲」而參選,要「權」或許有,但要「錢」的應該沒有,所以當時選舉並無請客邀宴,更遑論買票賄選。

日治時代的選舉一共舉辦兩次,1939年11月21日辦理第二屆市議員及街庄協議員選舉。日本殖民政權的選舉是「半」自治式的-一半民選一半官派,這和國民黨兩蔣時代外來政權的選舉倒是有些類似,兩蔣威權統治期間的選舉只有地方層級的選舉,而沒有中央民代與省長、總統的選舉,換言之,不管怎麼選,都不會撼動日本人或國民黨的統治基礎。

1949年國民黨倉皇辭廟,敗戰來台,但1950年即開辦縣市議員與縣市長選舉,1951年選舉省議員,蔣介石的國民黨是威權統治,並非民主政黨,但為什麼會如此積極推動選舉?有幾個原因,主要是228事件後,台灣人疏離,因此必須以選舉收編台灣菁英,將士紳納入黨國體系運作,同時在選舉提名與運作中,刻意培養派系,鼓勵賄選,以台治台;當然,以選舉來爭取美國支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畢竟當時風雨飄搖,必須靠美國震懾局面,而美國爸爸常以是否民主來決定支持對象。

戰後台南選舉,有一些人與事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必須提到蘇南成,蘇南成是台南選舉傳奇人物,生於日治時代1936年,成大會統計畢業,擔任中學教師,1964年以無黨籍選市議員,落選,1968年加入國民黨經提名,當選;1972年選市長,爭取黨內提名未果,脫黨參選,落選;1973年再選議員,當選;1977年與黨外省議員蔡介雄聯手,兩人分別參選市長與省議員,在政見發表會,兩人演雙簧,蔡介雄扮「壞人」,罵國民黨以爭取「反感票」;蘇南成則當「好人」,提到行政院長蔣經國,必冠「賢明」二字,提到蔣介石,則肅立敬稱「偉大」,口口聲聲「主義領袖」與「愛鄉愛國」,贏得許多公教票與軍眷票;事後,兩人雙雙當選。

1981年市長連任成功,但市長只能連任一次,為求後路,1982年重返國民黨,宣稱「今後在國民黨領導下,決定全心全力為黨國、為地方效力」,蘇南成的選民基礎在小攤販,當時赤崁樓前至博愛路,入夜後就成民族路夜市,都是賣吃的,蘇南成第二任在東區的水溝上蓋了所謂的「觀光城」,然後將民族路夜市通通趕到水溝上,「觀光城」現在成了台南的盲腸,生意不好,破舊,住戶趕也趕不走。

離開台南,重新入黨的蘇南成果然成了官派高雄市長,也當國民黨不分區國大代表,與國大議長;早期和現在一樣,果然拿對「黨證」就一路通行無阻。

蘇南成還有一樣創舉,他為選舉出了一本自傳《絲瓜棚下》,說自己家貧,父親是賣豆花的,自己小時候就在庭院的絲瓜棚下苦讀考上大學,這是台灣選舉書的鼻祖,而且成了典範,台灣人莫名偏愛窮人參選,1994年陳水扁選台北市長的《木瓜乾與大冰箱》,就是講自己家窮,以為烏魚子就是木瓜乾,也把吳淑珍的塑膠衣櫥當作大冰箱。

另一個例子是1991年二屆國代選舉,有一席婦女保障名額,只要贏對手1票就贏了,國民黨提名前任市長夫人,民進黨提名唐碧娥,雙姝對決,唐碧娥採「對比定位」策略,將自己定位為「平民」,將對手定位為「貴族」,整個選戰主軸就成了「平民戰貴族」,對手是市長夫人,文宣中猛打「市長八大罪狀」,醜化市長任內的「劣績」,並將對手描述為「不愁吃穿,有家族做靠山的少奶奶,終日美酒咖啡,周旋在名流之中的交際花」,而自己卻是「出身貧寒、賣虱目魚粥、靠打工赴日留學的平民女性」。

國民黨由於處於優勢,認為「上駟」不需陪「下駟」玩耍,所以採「不理會」對策,唐碧娥越打聲勢越高,加上國民黨認為穩贏的,配票錯誤,將票配給其他男性候選人,導致「貴族」市長夫人以千餘票之差落選,但當選落選有差嗎,市長夫人輸了,仍然回去教書,過貴婦生活,贏的唐碧娥,從此落入選舉萬丈深淵,一路選了30幾年。

還有一個例子是國民黨籍「五百元市長」,市井風傳他以每票500元買票當選,就職典禮時有市民撒500元假鈔諷刺他,任內放任安平第一街住戶拆屋拓寬,開挖海安路地下街,說要做商場,結果變成養蚊子;此人卸任後,果然市長寶座拱手讓給民進黨,從1997年迄今,已經近30年,都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應該頒個獎牌他,稱讚他「功在黨國」。

選舉與政治都是歷史的一部分,台南政治人物多如過江之鯽,選民又記得幾位?謹記,沒錢,不要玩選舉;有錢,也不必花錢幫別人鞏固政權。

【延伸閱讀】

台南建城400年(1)台南建城,誰的城?

台南建城400年(2)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南建城400年(3)鄭成功是殘暴的軍人?

台南建城400年(4)鄭成功崇拜:依政權更迭而起伏

台南建城400年(5)到消失的台灣第一街找「獅子」

台南建城400年(6)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建城400年(7)天后宮也有分大小?

台南建城400年(8)府城迓媽祖,媽祖婆押後

台南建城400年(9)也拜赤兔馬的祀典武廟

台南建城400年(10)到府城不看「匾」,會被看扁

台南建城400年(11)台灣第一張報紙,在台南發行

台南建城400年(12)台灣第一所中學也在台南

台南建城400年(13)134年前,台南就有盲人學校

台南建城400年(14)台南有座永華宮,和天地會有關?

台南建城400年(15)接官亭,接過那些官?

台南建城400年(16)台南求考運,要到哪裡去拜拜?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身分證 文件 塗黑

郭智輝 電價

賴清德 出席 黃埔

行政院 提出 國會

賴清德 引戰

民眾黨 出席 海峽

中時新聞網
CTWANT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數位ID資料「塗黑、打馬賽克」畫面曝 綠委:沒發現瑕疵
行政院在110年暫緩推動換發數位身分證,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成立「數位身分證換發政策及預算執行專案調閱小組」,但內政部提供的資料竟「全被塗黑」,還稱「依法未便提供」。藍委痛批,很多書面資料遮蔽塗黑,根本文字天書,質疑是否有圖利廠商行為,將提案全數凍結或刪除6000多萬元維護費。綠委吳琪銘則稱,翻閱過資料,未發現重大瑕疵。名嘴歷史哥李易修揭露快速翻頁畫面,資料果然全被塗黑的景象讓人驚呆。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