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你要知道的五大關注點
BBC NEWS 中文.2024年5月24日 15:06
5月21日,民進黨議員在台灣立法院抗議,國民黨議員聚集在立法院院長韓國瑜(中)周圍。
5月21日,民進黨議員在台灣立法院抗議,國民黨議員聚集在立法院院長韓國瑜(中)周圍。 [Getty Images]

台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繼上周發生激烈衝突後,周二(5月21日)恢復開會當天場外過萬民眾集結抗議,預計周五(5月24日)法案繼續審理時,示威會持續發酵。

有關法案最具爭議的是「藐視國會罪」,立法過程也被質疑違反程序正義,在野陣營以人數優勢「輾壓少數」。

這是年初台灣大選後立法院「三黨不過半」及「朝小野大」格局下發生的爭端,也是新上任的總統賴清德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外界關注未來台灣政治走勢,以及示威會否持續擴大演變成「太陽花運動2.0」。

有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相比法案本身,這次爭議點在於審議過程的程序正當性,朝野攻防戰也是大選後情緒的延續,反映了在野「藍白」陣營與執政「綠營」的撕裂,若雙方都不退讓,未來四年恐怕會繼續爭執不休,而北京樂見台灣亂局。

國會改革法是什麼?

今年1月台灣大選選出113名國會立委,「藍營」國民黨、「綠營」民進黨、「白營」民眾黨分別獲得52、51、8個席次,構成國會「三黨不過半」格局,若在野的「藍白」陣營合作,可壓倒執政綠營的人數。

這次爭議源於「藍白」共同提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修正條文,包括五大方向: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立法院調查權及聽證權、強化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制,以及被認為最具爭議的「藐視國會罪」。

根據「藐視國會罪」內容,被質詢人除為避免國防、外交明顯立即的危害或依法應秘密的事項者並經主席同意者外,不得有「拒絕答覆、拒絕提供資料、隱匿資訊、虛偽答覆」等藐視國會行為,違者經院會決議後可處新台幣2萬至20萬元罰鍰,逾期不改正可連續開罰。政府人員於立法院受質詢時,為虛偽陳述者,依法追訴其刑事責任。此外,被質詢人不得「反質詢」,但未有明文定義何謂「反質詢」。

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認為,國會改革法案是要加強立法機關的監督能力,重點之一是政府官員不得在國會聽證備詢時說謊或蓄意隱匿,並強調歐美民主國家都有藐視國會罪,條文主要針對政府人員,普通民眾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且需經過法院宣判才能算數。

民進黨形容立法過程讓台灣國會"香港化"
民進黨形容立法過程讓台灣國會「香港化」 [Getty Images]

民進黨則表示,藐視國會罪定義過於寬鬆,恐引起寒蟬效應,又質疑過分擴張立法院權力會違反權力分立原則,可能違憲。另外,部分商界憂慮條文衝擊營商環境,若私人企業被要求到立法院接受質詢,可能要交出投資計劃和商業機密等資料,否則被扣上藐視國會罪。

部分反對聲音的論點也包含對「中國因素」的憂慮,指推動法案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傅崐萁,4月曾率領十多名黨籍立委訪問北京,會見大陸國台辦高層和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批評者擔心北京可能希望藍營為國會「擴權」,以降低民進黨行政當局的執政效率。

立法過程為何引爆朝野衝突?

台灣立法院會議(簡稱院會)每周二、五舉行。根據立法流程,一個法案提出後會經過程序委員會確認,送到院會一讀,接著需要過三關:委員會審查、黨團協商、院會表決。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對BBC中文指出,這次爭議的關鍵,主要不是國會改革問題,而是黑箱作業、缺少討論、有失程序正當性的問題,另外是國會多數是否藉國會改革之名濫權。

「在民主體系下,行政、立法本來就有互相牽制的自然張力,問題是在野黨是否能夠及願意扮演忠實的反對角色,還是會利用權力來把持政府正常運作。」

回溯是次立法過程,大選後新一屆立法院在2月20日開議,3月份國民黨和民進黨先後提出國會改革法案,並交付司法法制委員會審查。該委員會中,民進黨委員有6人,國民黨及民眾黨委員有6人,而主席為國民黨召委吳宗憲。

民進黨版本經3次公聽會及委員會逐條審查後未被納入,國民黨版本則在4月15日進入委員會逐條審查,主席聽到「有異議」便宣佈「保留」,民進黨委員則於每條「保留」後動議散會共計40次。「藍白」黨團在7比6的人數優勢下,把沒有共識的所有條文「保留」並送出委員會,提交黨團協商。

經過一個月的法案「冷凍期」後,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在5月16日召集朝野協商,在長達六小時的會議,藍綠不歡而散,未觸及國會改革法案條文,就送交院會。

5月17日,藍白兩黨以修正動議方式提出國會改革修法的「整併版本」,要在院會二讀表決,民進黨為阻止會議進行佔領主席台,朝野雙方爆發多輪激烈肢體衝突,六名立委受傷送醫,包括民進黨立委沈伯洋、邱志偉、莊瑞雄、鍾佳濱、郭國文,以及國民黨立委吳宗憲。

民進黨團質疑,表決時沒看到藍白共提版本,是「未討論就表決」和「黑箱作業」,違反程序正義,形容是「國會人大化、香港化」。民眾黨黃國昌反駁指,議場內每個立委桌上都有修正動議、再修正動議,甚至在野黨也是坐在議場內才看到民進黨團提出的80個表決版本。

三黨如何表態?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表示,呼籲在野黨「尊重少數」,審慎思考相關法案對現行憲政體系所造成的影響。他說遵守程序正義的實質、理性討論,是民主法治國家國會的原則,也是各黨可以達成共識的關鍵,缺乏程序和實質討論,會讓法條難以凝聚各方共識,容易產生疏漏,甚至可能影響現行憲政與權力分立的運作。

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
5月20日賴清德總統就職,他領導的民進黨無法取得國會過半席位 [Getty Images]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國會改革是朝野各黨數十年來的共同主張,也是前總統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時曾經提出的,他呼籲民進黨「別想再以少數輾壓多數,用拳頭取代數人頭,以街頭壓制國會」,稱那個時代已經過去,若引起民主內戰絕非台灣之福。他又批評,民進黨不應以「抹紅」方式對待在野黨,應把國家利益放在政黨利益之上。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表示,國會改革法案的內容都是過去民進黨的主張,他呼籲執政黨不可以用傲慢態度背棄過去的理想,甚至用暴力方式阻礙,又說正所謂「當家不鬧事」,質疑為何執政黨會帶頭抗爭。他回應該黨為何與國民黨合作時稱,選後至今總統賴清德陣營沒有任何人與民眾黨溝通接觸,「民進黨都把我們列為拒絕往來戶」。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教授對BBC中文形容,這次事件是大選後一種情緒的延續,反映了「藍白對於綠營的仇恨感,街頭民眾對於藍白的仇恨感」。但他指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藍白滿意度不斷下降,主流民意還是不想看到國會爭吵打架的亂象,藍白政黨將要多做評估。

他提到,5月20日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之前,立法院針對的是看守政府,5月20日之後則面對新的行政機關,是完全不一樣的格局,未來要看「關鍵少數」的民眾黨要繼續跟著國民黨走,還是轉為與民進黨合作。「新的政府上台之後,有很多行政資源分配的空間,賴清德有很多可操作空間。又譬如說民進黨提出青年政策,那民眾黨要不要合作?」

至於事件將如何影響新上任的賴清德政府?學者莊嘉穎表示,這次抗爭主要針對國會濫權,與賴清德政府沒有很直接的衝突,只要賴能維持秩序,適當地運用民意,或許一方面可以制止國民黨和民眾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個人支持度。

「但前提是他必須鎮得住腳,恰當地回應民意,不能超過適當的範圍——要是顯得借用民意刻意報復國民黨、民眾黨和削弱國會權力,在民眾眼中就會有些過分,因為這樣跟藍白現在濫用國會權力差不多。較為適當的做法,是藉機會釐清分權和民主體制,尤其是行政、立法、司法的部分。」

會否演變為「太陽花2.0」?

5月21日,民間團體號召民眾集會抗議,下班下課時間後,立法院外的青島東路、中山南路、濟南路口、忠孝東路持續湧入大批人潮,主辦單位之一「經濟民主連合」宣佈現場聚集人數超過三萬人。

現場民眾在雨中手持「我藐視國會」、「反黑箱,反擴權」等標語,高喊「沒有討論,沒有民主」的口號,亦有人們手持太陽花。

台灣晶片業大亨曹興誠也出席集會,他上台分享指「擴權法案是把立法權壓著行政權,壓著司法權,最後變成立法獨大」,這樣的話將來立法院可以指揮行政院、司法院、警察及軍隊,他又稱中國正在把台灣的立法院變成香港的立法會,表示台灣不要變成香港。

美國德州的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表示,社會運動此時爆發,對執政黨而言還不知是福是禍,假如事件升級為「太陽花運動2.0」,群眾衝撞立院,對執政黨的挑戰不會小,「恐怕連美國也會重新思考如何評價,因為當家的執政黨作亂,對於民主國家來說是很難想像的」。

政治學者張峻豪則表示,這次立法院爭議涉及程序上公平正義的問題,觸動到許多年輕人和中間選民的神經,「不排除民進黨有動員,但是不能說這是執政黨帶起的運動」。他又認為,這次會否演變為「太陽花運動2.0」,現階段還是言之尚早。

2014年3月18日爆發的「太陽花運動」,源於時任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立法院用30秒時間,宣佈備受爭議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已超過3個月審查期,應當視為「已通過」,過程被指黑箱作業,激起民憤,學生和社運人士佔領立法院長達23天。

北京怎麼看?

中國政府沒有就台灣立法院爭議表態,但在5月20日賴清德上台後,北京以強硬口吻警告台獨是「死路」,批評賴清德就職演說「充斥著敵意與挑釁」,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而在他就任僅僅三天,解放軍就「無預警」地進行環台軍演。

學者莊嘉穎表示,北京很希望給賴清德政府和民進黨下馬威,又指中共有滲透的前例,不能排除他們會激化台灣內部分裂,更能讓他們對台施壓,設法延伸控制。張峻豪教授也指,北京樂見台灣亂局,「島內」越亂,中共的操作空間越大。

翁履中認為,在國會改革法案爭議上,假如藍綠雙方互不妥協,進一步兩極化,未來四年恐怕就是如此的爭執不休,長遠會影響台灣安全,「真正要擔心的是,台灣不團結對未來國家安全策略和方向造成衝擊」。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高雄場 陳其邁

郭智輝 電價

國會 改革 民進黨

陳其邁 修法

賴清德 陸官 閱兵

國民黨 台南 改革

FTNN新聞網
EBC東森新聞
太報
品觀點
王世堅喊話國民黨提案倒閣、解散國會!許智傑要罷免10立委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民進黨16日在台灣南北各地舉行「反濫權、護民主」宣講活動。立委王世堅在台北喊話國民黨直接提出倒閣,以利解散國會,讓立...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