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危機組織示警兩岸 藍委揭兩大保護傘調整「逢中必反」基調
中時新聞網.2024年10月5日 11:07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資料照)

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近日發布報告分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報告中提到,賴清德以強硬立場應對北京,加劇緊張局勢,建議賴清德重申依據《憲法》、《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表示,穩定的兩岸關係,有助賴清德突破目前民調支持度僅剩「鐵桿深綠」的困境;越是衝突,越需要溝通,「逢中必反」只會讓兩岸關係更走向死胡同。

李彥秀指出,「國際危機組織」發布「台海分裂擴大」報告,深入分析賴清德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報告提醒,為了避免事態升級,台北應緩和其言辭,而北京則應遏制其軍事恐嚇,更明確指出,連接兩岸雙方決策者的「秘密管道」對傳達意圖非常重要。

李彥秀續指,報告中提到賴清德以強硬立場應對北京,加劇緊張局勢,報告並建議賴清德本人應該重申依據「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報告也同時提醒中國大陸,北京應該收回對賴清德政府的譴責,減少在台灣周圍的軍事活動。直接指名道姓地點名賴清德會增加政治成本,並減少後續緩和局勢的空間。

李彥秀表示,「國際危機組織」的提醒,其實都是過去在野黨給賴清德的誠懇建議,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也是賴清德長期信任的兩岸問題重要智囊李文忠,早先也提醒「應該在維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前提下,進一步不斷向大陸人民及北京釋出善意,適度調整綠營『逢中必反』的基調,避免與中國大陸民族主義對撞,共同穩定台海形勢。」

李彥秀認為,穩定的兩岸關係,有助賴清德突破目前民調支持度僅剩「鐵桿深綠」的困境,繼續在兩岸、國內開戰,只會讓「討厭民進黨」繼續成為全國最大黨。

李彥秀表示,賴清德必須思考清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他的保護傘、安全瓣,守住中華民國憲法架構,避免不斷以「兩國論」挑動兩岸敏感神經,民進黨政府才有時間與空間好好改善千頭萬緒的內政問題。

李彥秀強調,越是衝突,越需要溝通,才能避免擦槍走火,不論是官方正式溝通管道,或是智庫學者往來交流,民進黨政府都應該釋出更多善意,爭取國際的認同與話語權,「逢中必反」只會讓兩岸關係更走向死胡同。

最新選舉新聞

最新選舉新聞

多元觀點

不同視角的媒體報導

海軍 蟒蛇

颱風 標準

總預算 韓國瑜

高報 軍售

基隆 淹水

馬英九 哈佛

中天新聞網
中天新聞網
今日新聞NOWnews
TVBS新聞網
影/顧立雄、張惇涵反了?賴清德罵將官立威門 2名嘴齊斷言「新英系」捅一刀
總統賴清德近日被傳出8月時國防部茶會上,因不滿將官沒起立敬禮震怒發飆,國防部長顧立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先後出面澄清,時事評論員謝寒冰、陳鳳馨分析。
  • 資料來源:網路溫度計自2017年至今約累積28億則以上文章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Instagram、Dcard、以及包含Yahoo奇摩新聞、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ETtoday新聞雲、LINE TODAY、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網等約350家媒體網站上與選舉相關之政黨、候選人公開資料。
  • 分析方式:本模型分析方式非採傳統抽樣之民意調查,係將蒐集之資料庫予以分析,無母體數、樣本數限制。本模型係運用大數據關鍵引擎,透過深度學習與AI人工智慧技術,使用斷字切詞(Word Segmentation)、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即時情緒分析(Real-Time Sentiment Analysis)等技術,汲取網路上相關討論文章,將文章分為正面、負面、中立三種情緒,計算網路聲量。
  • 跨世代劃分標準:本預測模型判別跨世代之依據,係以不同世代使用者之網路社群行為模式差異區辨。以不同社群網站之使用者世代臉譜數據為基礎,計算跨世代在不同社群聲量上的權重,綜合計算後得到世代好感度數據。
  • 名詞解釋
    •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 好感度分數:綜合評估網路聲量與網友語意情緒,分析各熱門候選人的網友評價。各熱門候選人的情緒、聲量皆經過標準化分數處理,得出好感度分數,再進行各縣市候選人彼此的比較,評量不僅需要聲量高,而且是好評要高,負評要低。好感度分數範圍在0-100分之間,分數越高,表示整體網友對於該位候選人的好感程度越佳。
  • 其他說明
    • 調查單位及主持人: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
    • 辦理時間:即日起至2022年11月16日止,逐日更新好感度數據。
    • 抽樣方式:本預測模型非抽樣之民調調查
    • 母體數:無母體數,請參考上述大數據資料庫的內容涵蓋範圍
    • 樣本數及誤差值:本預測模型非採用小樣本抽樣之民意調查,不適用抽樣誤差值
    • 經費來源:Yahoo奇摩、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